沪剧青春风暴来袭! 两部经典剧日焕发新生, 新生代实力圈粉。

在戏曲的广阔天地里,沪剧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璀璨明珠,一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。近日,上海沪剧院精心筹备的“文化溯源 传承创新”项目在宛平剧院掀起热潮,经典沪剧《庵堂相会》与《陆雅臣卖娘子》由一批“00后”沪剧新生代重新演绎,为古老的沪剧注入了青春活力,也让业内外人士眼前一亮,纷纷感叹“上海乡音”回来了! 这两部剧目堪称沪剧的“教科书”,其意义非凡。《庵堂相会》与《陆雅臣卖娘子》中,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鲜活的生活气息,仿佛能看到往昔弄堂里的家长里短、街头巷尾的烟火日常,还深深镌刻...


在戏曲的广阔天地里,沪剧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璀璨明珠,一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。近日,上海沪剧院精心筹备的“文化溯源 传承创新”项目在宛平剧院掀起热潮,经典沪剧《庵堂相会》与《陆雅臣卖娘子》由一批“00后”沪剧新生代重新演绎,为古老的沪剧注入了青春活力,也让业内外人士眼前一亮,纷纷感叹“上海乡音”回来了!

这两部剧目堪称沪剧的“教科书”,其意义非凡。《庵堂相会》与《陆雅臣卖娘子》中,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鲜活的生活气息,仿佛能看到往昔弄堂里的家长里短、街头巷尾的烟火日常,还深深镌刻着这座城市的文脉记忆,是海派文化的生动注脚。戏里的“搀桥”“拷红”“娘舅赋”“叹五更”“求岳母”等经典唱腔,经过一代又一代沪剧名家的精心打磨,早已成为沪剧艺术的瑰宝,也是沪剧演员成长道路上绕不开的“必修课”。

此次复排演出,从筹备到登台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沪剧人的心血。排练正值酷暑,四十几摄氏度的高温也没能阻挡传承的脚步。老艺术家们不顾炎热,坐镇排练现场,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。像85岁的沈仁伟老师和90岁的韩玉敏老师,他们不辞辛劳,手把手地指导年轻演员,从唱腔的韵味到咬字的精准,再到人物性格的把握,无一不细抠到底 。

青年演员们也十分争气,面对经典剧目和老艺术家们的期望,他们付出了诸多努力。因无法与老一辈艺术家谋面,他们就反复听录音、看录像,潜心琢磨前辈们的唱腔技法,在一招一式、一颦一笑中寻找沪剧的神韵。上海沪剧院青年团演员李秉儒在排练《庵堂相会》时,得到沈仁伟老师的悉心指导。当学习陈宰庭的唱段时,沈老师告诉他其中有两句腔源自锡剧,表演时要有锡剧的韵味,这让李秉儒对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为了契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品味,上海沪剧院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这两个剧目延续了八十年代的经典版本,保留经典唱段、唱腔和念白,又对部分唱段重新编排。比如“娘舅赋”从原来的赋子板改为三角板,节奏和韵律都有了新变化;“叹五更”则融合了“文派”“解派”“邵派”“王派”“春派”等多个流派的唱腔,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新的惊喜。复排导演舒悦还巧妙利用宛平剧院的剧场因素,增加了沉浸式表演。抢景时,演员走进观众席,近距离与观众互动,大大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,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沪剧的魅力。

演出反响热烈,原计划的四场演出因火爆的反响不得不加演两场。现场观众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,一位从长宁区赶来的老戏迷激动地说:“相当有味道,我们从小听沪剧,从本滩、申曲到现在的沪剧,新一代接上了,唱得真不错,有传承人的样子了。”演出过程中,掌声、叫好声此起彼伏,观众们被青年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,没有人中途离场。

上海沪剧院青年团自2018年8月成立以来,一直致力于传统剧目的传承与发展,先后传承了《借黄糠》《陆雅臣卖娘子》《庵堂相会》等经典剧目,以及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《芦荡火种》《红灯记》《雷雨》等剧目的折子戏 ,还参演了《敦煌女儿》《陈毅在上海》等大型剧目。通过不断积累,这批青年演员不仅扎实了基本功,也增进了对沪剧艺术的热爱,让喜爱沪剧的观众看到了沪剧传承的希望。

首轮宛平剧院演出结束后,上海沪剧院青年团还将召开研讨会,邀请专家、老前辈们共同为这几场演出“把脉”,提出更高要求,进一步修正、提升艺术水平,力求为上海的戏迷和观众朋友们带来更精彩的演出。相信在老艺术家们的悉心指导和青年演员们的努力下,沪剧这门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。



相关资讯